第十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城市新生:从智能感知到存量空间高效利用”分会场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7-08 来源: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浏览次数: 1 【字号 大 中 小】
6月27日至28日,第十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在湖北武汉顺利召开。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分会场三“城市新生:从智能感知到存量空间高效利用”于6月27日下午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业界同仁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空间治理转型中的数据支撑、技术路径与创新实践。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绍杰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市发展正迈入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的转型阶段。在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指导下,测科院牵头编制的《城市存量国土空间现状评估数据建设指南(试行)》已由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构建了以“房”为核心,“人—地—房—产—城”五位一体的数据库体系,不仅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统一标准,也为数字化、精细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该项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地方治理能力。标准能否落地,关键在于地方实践,数据是否“好用”,最终要靠治理成效检验。测科院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赋能地方”的定位,在标准制定、技术指导和平台搭建方面持续发力。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分散”迈向“制度共建”。
主题报告环节,全国城市存量国土空间现状评估数据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王浩研究员全面解读了《城市存量国土空间现状评估数据建设指南(试行)》的技术框架与实施机制,阐述了“数据整合—数据库建设—多维评估—成果更新”的全过程技术体系,指出标准化数据体系已成为夯实城市治理数据底座,支撑城市存量空间科学评估与高效利用、推动城市新生的重要抓手。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勇聚焦社会感知大数据在城市功能画像中的应用,依托轨迹、POI、社交平台及互联网文本等多源信息,精准刻画功能区域边界与演变特征,支撑低效用地和功能错配识别,赋能空间规划优化与城市治理。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珂详细分享了济南在房屋建筑数据库建设中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组织、流程规范、质量控制等经验做法,重点介绍了属性字段赋值中对多源资料的筛选整合与缺失信息的估算方法,为全国数据建设提供了借鉴。
杭州市规划编制中心(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应急中心)主任尹贵介绍了杭州“规划智能体”在城市存量空间治理中的创新应用。通过融合多源数据,建立“监测—诊断—评估”闭环技术路径,并以用地空间全息“诊断”、街坊容量动态“守门”、公服效能深度“问诊”等典型场景,展示数字化手段在提升治理能力方面的成效。
武汉市规划建设技术审查中心/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徐晨慧回顾了武汉城市空间治理数字化演进的四个阶段:从指标管控、建筑量管控,逐步迈向多要素协同治理,最终实现AI赋能的智慧治理,强调存量空间数据在资源精准统筹与优化配置的关键作用。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刘浩分享了深圳华强北片区的存量评估与更新实践,创新运用“人产城业流”时空数据模型和智能评估算法,精准洞察空间碎片化、业态错配等问题,提出多元动线、灰度空间激活等“轻介入”措施,探索可评估、可反馈的全周期治理路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长庆博士以呼和浩特市为例,介绍了城市存量空间治理底座构建及其应用实践,聚焦闲置资源识别与潜力评估、职住失衡诊断与功能布局优化、环境风险评估与城市韧性提升三大场景,展示了数据支撑下的城市韧性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本次论坛聚焦“标准引领—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呈现出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试点与治理模型,为破解城市存量空间治理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也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新生注入了持续动力。(文/王浩、刘若文)